马云马化腾李彦宏:有话好好说

阿里巴巴,百度,腾讯,当这在三家公司各自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确定感之前,很难指望在核心业务方面有进一步的合作。

尽管中国三大互联网公司曾经彼此水火不容,而且摩擦也会继续存在下去,但三家公司的掌门人已经坐在了一起,试着敞开心扉,这意味着什么?

在一个月之内,马化腾马云李彦宏这三位中国互联网领域的领导者已经至少聚会了两次。

一次是不久前马化腾李彦宏前往杭州参观了阿里巴巴,据悉三人谈了过去创业十多年的很多有趣的事情,一次是这两天的深圳IT领袖峰会上,三人虽然没有同台,但马化腾和李彦宏同台了,而马云在演讲时,马化腾和李彦宏则一直坐在台下认真听着,并且最后还提了问。

好一派其乐融融的场景,仿佛过往三人各自的公司之间难解难分、水火不容的恩怨纠纷没有发生一般。但它们的确发生过。

几年前,阿里巴巴和百度之间曾因为百度推出C2C有啊而打得不可开交:阿里巴巴不但屏蔽了百度搜索对阿里巴巴网站信息的搜索,还停止了在百度上投放竞价排名广告,而百度则毫不胆怯,在有啊之后,又和日本网购巨头乐天合作成立了乐酷天。

同样,腾讯和阿里巴巴之间的冲突也是公开的秘密:阿里巴巴通过阿里旺旺等在即时通讯和社交等腾讯的大本营进行了尝试,而腾讯则切入阿里巴巴的电商和支付业务领域。

而腾讯和百度之间也不和气:腾讯砸入重金和谷歌在搜索领域的合作,则是直接动了百度的奶酪,而百度则也曾尝试在社交领域做过小动作。

但这些年过去后,三家公司依然谁也无法真正进入他人的领域:腾讯是即时通讯、社交和游戏,百度是搜索,而阿里巴巴是购物和支付。腾讯基本已经放弃搜搜,电商领域也不见大起色,而百度的电商尝试也以失败告终,阿里巴巴在社交领域的努力也没有获得相应的回报,搜索也仍然在努力中。

你可以说,三家公司各有擅长,而其各自所处的领域又需要完全不同的文化和商业模式,这妨碍了其彼此靠近的可能,但如果说三家公司从一开始就没有真正将侵入对方阵地作为必胜的战略,也说得过去,它们的做法更像是一种防御。

从本质上看,三家公司最终面对的都是同一群人,核心用户群极为重合,都只有一个市场——中国市场,用户的价值实现很大一部分都是在虚拟平台上——因而转换成本很低,这就导致三家公司的冲突是长远而深刻的:为了满足增长的需要,它们都希望在用户的时间和钱包中占据最大的份额(虽然阿里巴巴和百度暂时并不直接或不主要从使用者获得收入,但它们的客户却是),而不是像谷歌、Facebook、亚马逊这样面向全球市场的公司那样,通过全球化来分散增长的压力。

三家公司需要考虑的是:不信任和冲突的成本可能非常巨大,不仅包括时间和金钱,还包括社会影响,公司战略的聚焦,乃至企业文化,更重要的是,PC互联网靠用户规模扩张来驱动增长的时代已经过去,而移动互联网也很快将迎来这一天,下一波的驱动力很可能是互联网与传统行业的结合,而这些领域将面对来自传统巨头的强烈抵制,三家公司的合作则有助于提高互联网阵营的力量。 

在两会上,马化腾公开表示腾讯希望与阿里巴巴在电子商务方面合作,两家公司的合作点或潜在合作点还包括:腾讯也希望在那些互联网具有很大潜力的传统行业改造方面有所作为,比如金融,实际上腾讯已经与阿里巴巴、平安保险一道成立了一家从事网络保险业务的合资公司。

而在金融方面,百度同样也可以参与进来,比如它不仅可以扮演流量导入平台,还能利用其在搜索领域的技术,帮助金融业务建立起基于企业信用方面的咨询集合——目前搜索呈现的互联网信息仍然过于零碎,缺乏专题引导性方面的内容。

不过,在三家公司各自都对自己的未来充满确定感之前,很难指望在核心业务方面有进一步的合作。比如面对移动互联网的冲击,三家公司都各自有一本难念的经,腾讯有了微信,但仍然需要承受左右手互搏问题,包括如何与运营商相处,而百度则面临移动时代如何定义搜索的问题,就连三家公司中面对移动互联网转移起来相对更容易一些的阿里巴巴,马云也公开表示“看见微信我也紧张”。

但在市场增量方面,即如何用互联网提高传统行业的价值方面,以及如何建立互联网的规则和促进互联网的生态方面,三人完全可以先行动起来。而现在,前提已经具备——三个人终于能坐在一起,有话好好说。

本文系作者 尹生 授权钛媒体发表,并经钛媒体编辑,转载请注明出处、作者和本文链接
本内容来源于钛媒体钛度号,文章内容仅供参考、交流、学习,不构成投资建议。
想和千万钛媒体用户分享你的新奇观点和发现,点击这里投稿 。创业或融资寻求报道,点击这里

敬原创,有钛度,得赞赏

赞赏支持
发表评论
0 / 300

根据《网络安全法》实名制要求,请绑定手机号后发表评论

登录后输入评论内容

扫描下载App